主页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更多图片+ 35

  • 建筑师: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面积 该建筑项目的领域 面积:  200
  • 项目年份 该建筑项目的竣工年份 项目年份:  2019
  • 设计师: 林君翰, Joshua Bolchover
  • 项目团队: Chiara Oggioni, 刘宝怡, 孙壹
  • 协助单位: 香港大学,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 施工单位: 云南刘氏园林工程公司
  • 资助: 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 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政府
  • City: 龙岩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背景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南方,激烈好斗的客家文化催生了大型内向式土制建筑(土楼)的出现。日渐扩增的大家族修建了厚土墙来达到集体防御的目的,并利用建筑中庭,为农耕活动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开放空间。在传统的土楼中,每一户独立家庭的房间竖向分布,每个房间都可以通向共用的走廊和阳台。因此,土楼中的大量个体空间和集体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土楼点缀在连绵的景观之中,它们之间的新关系也由此建立。尽管土楼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居住的一种传统形式,但人们开始在土楼中引入不同的空间功能:譬如用以进行宗教活动,或是作为市集及学校。它们体现了一种“原始都市”的状态——集体空间不仅为私人所用,甚至也为公共机构提供场所。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
插件Plug-In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
插件Plug-In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如今,土楼常常于密集且杂乱的构筑物之间被发现。居民们想要建造私人住宅的强烈意愿使得土楼外部、土楼与土楼之间的空间被遍布中国大地、大同小异的混凝土和砖结构房屋所填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土楼展现了在传统农村中零星出现的城市建筑,到新城市背景下的旧有农村建筑的矛盾性转变。尽管保存了仅剩的中间庭院作为开放空间,土楼仍无法全部满足当代的居住需求。许多土楼正在经历个体化改造或是被逐渐废弃。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否定了土楼的概念。

由于居住在土楼里的最大局限是无法满足居民适应或者扩建单独的房屋的需求,人们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方式来扩建他们的传统住宅。例如从土楼的墙外直接插入现代房屋,或是从截面方向上以各自的风格和样式重建土楼。但这些改造都保留着原有的集体居住足迹。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砖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设计策略
为了适应个人与集体,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城村架构提出一系列可能的干预措施,通过项目上,结构上和空间上的转变,在当下的人地关系中,寻找集体生活的新理由。

模型-塔

我们的目的是赋予土楼新生命,使其再次成为集体生活的新中心。为了将用于集体居住的旧房屋转变成创造集体体验的新居所,我们针对不同的土楼设计了不同的原型;墙体,地面,楼梯,拐角,塔,屋顶,入口,桥梁,窗户。为适应房屋的不同部分,每个原型分别在形状,比例,开口,密度和高度方面挑战土楼的概念。目前已建成的其中两种策略是:位于墙体外部的插件和位于庭院内部的塔。

模型-插件

插件
“插件Plug-In”重新审视了以小型开口为传统特征的厚防御用墙,通过翻转土楼内外关系,将土楼面向新的外部环境敞开。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具体的
插件Plug-In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当地政府已经将这个土楼改建为一个儿童学校,并且对其进行了一些个体层面的改造,例如加入了新建的厕所。 我们的这个原型将现有的一扇小窗转变为一个新的入口空间,从而将一个新的公共图书馆引入了这所土楼学校。 横向漏斗形的楼梯插在扩建后的窗口中,从而引导人们在阴凉处坐下,阅读和休息,同时它还可以作为露天剧场,方便人们在外部的庭院活动。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木头, 楼梯, 砖
插件Plug-In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木头, 楼梯, 砖
插件Plug-In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插件Plug-In”是由两个全木结构的主要构件和五层结构部件组成的,它们依据特定的空间层次共同构造而成。

插件分析图
模型-插件

固定的外框架由传统的圆柱和接点构成。它形成了一个可供漏斗形的楼梯悬挂其上的脚手架。楼梯则由一系列更轻的木结构组成。从外部可以看到薄的垂直和水平构件,而包裹楼梯的铺面板则放在内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可以从内部形成框景效果的盒状空间,同时也能在人们走出新的阅览室时,将视线引向光线来处。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塔-剖面图


“塔”的设计通过将传统的集体庭院空间抬升,并以通天式的螺旋楼梯连接原有楼层,对土楼的公共空间进行了重新思考。新的公共功能由此被引入。变化的台阶节奏引导人们在楼梯上坐下,阅读,甚至喝茶。一座桥与土楼的上层外廊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公共阅读室,而塔顶则成为观赏风景的地方。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建筑图, 木头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拥有500年历史的土楼外廊结构的重要性则体现在这座新的高12米的木塔上。新旧结构之间的连续木栏杆由环绕着一根中央立柱的螺旋楼梯连接起来,每层土楼则由一系列桥梁与楼面相连。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梁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楼梯, 木头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与“插件Plug-In”一样,该结构也同时面向外部空间。铺面板沿着台阶放置在栏杆的内部,而最后一级台阶与内部屋顶的屋檐维持同一水平高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可以供人们端坐在土楼宁静且受遮蔽的庭院内观赏土楼外地平线风景的平台。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室内图, 楼梯, 扶手, 梁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共同建造
作为赛马会-香港大学城村设计项目的一部分,城村架构对插件和塔的方案进行设计,并邀请学生和木匠在中国福建的蓝田村合作进行了建造。来自香港大学和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学生们,与木匠一起学习传统木工艺,并和当地村民探讨土楼面对城市化时所面临的挑战。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 22 的图像 40
塔 Courtesy of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集体”的新形式不仅通过有形的土楼改造体现,也同时在不同人群和机构交换不同类型知识的共同努力中展现出来。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龙岩,福建省,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集体生活的再思 / 城村架构, 香港大学" [Rethinking the Collective / Rural Urban Framework,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6 5月 2020.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40296/ji-ti-sheng-huo-de-zai-si-cheng-cun-jia-gou-xiang-gang-da-xue>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